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端陽話習俗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  端午節是我國三大節日之一,相傳是為紀念戰國時代楚國三閭大夫屈原投汨羅江自盡,當地漁夫為避免魚蝦咬食屈原屍身,將食物倒入江中餵飽魚蝦演變而來;隋唐後隨著國家統一,端午節祭奠屈原習俗傳播至各地且近趨相同。
以下介紹端午節常見習俗:
 包粽子:據考證,粽子到晉朝後才成為端節的應節食品,當時粽子是用菰蘆葉包裹,用灰汁煮熟,味道與外觀應與鹼粽相同。
 縫香包:香包以緞布製作成囊包,內填香料,又稱香囊、馨香,掛在身上,可防毒蟲侵擾。
 懸艾草:五月初五時值初夏,多雨潮濕,細菌增殖,艾草、菖蒲發出的氣味,可驅除邪穢,消去病毒。
 飲雄黃酒:相傳端午節飲雄黃酒可驅百病。
 午時立蛋:民間認為端午節正午時陽氣最重,當日能直立生雞蛋,當年便會鴻運當頭。
 取午時水:端午午時之水為純陽之水,揉水以浴,一年疫氣不侵。
 龍舟競渡:江南自古有競渡習俗,後成為儲備民力的方法,再演變為端午節的特殊競賽。(傅希堯/整理)
(點閱次數:168)